【搬运】名词解释 | 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理论概要、一国首先胜利论

2019-05-26 05:56:41 -0400

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库

科学社会主义篇(四)

原载于:马列之声VOM 公众号

本期目录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

三、帝国主义

四、殖民主义

五、殖民主义体系

六、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

七、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论

八、帝国主义薄弱环节论

九、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又称“经济恐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爆发时,商品积压,物价暴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信用紧缩,现金奇缺.甚至出现销毁“过剩”商品的现象。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瘫痪状态。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并不是生产的产品超过了社会需求,而只是超过了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持有的现象,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构成一个经济危机周期。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约平均每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危机不断加深和频繁。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了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经济危机动摇着资本主义的基础。垄断资产阶级采取了各种所谓反危机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终究不能消灭危机。要消灭危机,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

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按照人类社会自身运动的规律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创造了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生产力,因而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人剥削人的社会,有着它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有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具体地说,生产的社会化表现在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三个方面。这种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由全社会统一经营管理和安排。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和产品却是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社会化大生产就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发生深刻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冲突和一切祸害的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它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生活的贫困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斗争的尖锐和激化。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一切矛盾发展到了尖锐的程度。但由于改变过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遭到资产阶级的拼命反抗,因而这个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得到解决。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自动转化的过程,必须依靠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建设者,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无产阶级,必然将战胜资产阶级。

三、帝国主义

亦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帝国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即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的基础上形成了垄断。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遂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有以下五个基本经济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受,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联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这五个基本经济特征标志着金融资本在国内和国际上统治的确立。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由于它仍然保持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基础,生产资料仍然归资本家私人、特别是垄断组织所有,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继续发生作用;同时,在帝国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处于生产无政府状态和竞争的条件之下,所以帝国主义阶段仍然归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由于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到它的最高和最后的阶段。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作为帝国主义经济实质的垄断在发展中也出现部分质的变化,使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也随之出现体现这种部分质变的新发展,其中贯穿着国家和垄断资本相结合所带来的特点。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这促使帝国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劳动和资本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附属国或发展中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之向矛盾的尖锐化,决定了帝国主义是过渡的或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特征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更加集中,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高度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支配力量。资本输出的规模更大。不仅流向经济落后地区,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跨国公司已成为各国垄断资本对外进行经济扩张和政治渗透的重要工具。这一切都表明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反动本性没有改变,它必然进一步加深帝国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仍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四、殖民主义

资本主义强国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是一种侵略落后国家使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的政策。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十五世纪,随着世界航路的开辟,殖民主义者通过海外移民、海盗式掠夺、诈骗性贸易以及赎卖奴隶等方式对落后国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的资本。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在十七、十八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它们以最野蛮的方式,对殖民地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奴役、压迫当地人民,并把殖民地变为它们重要的商品销售市场、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基地。到了帝国主义阶段,金融资本成为在一切经济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金融资本的殖民政策,除继续把殖民地变为商品销售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基地外,还进一步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变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要地与军事基地。这一时期,资本输出已成为帝国主义强国进行殖民主义剥削的主要形式。帝国主义之间展开此起彼伏的尖锐的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旧殖民体系趋于瓦解,殖民主义者采取了更为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段,企图继续控制取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五、殖民主义体系

也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帝国主义所统治和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总称。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而逐步形成。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列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帝国主义国家最主要的原料产地、最有利的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它是帝国主义的重要战略基础;帝国主义国家从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中转移国内矛盾的视线,寻找出路。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遭受着外国垄断资本的残酷压榨和奴役,处于政治上无权.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开辟了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新纪元,造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到八十年代,已有百多个国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使帝国主义的旧殖民体系纷纷瓦解,尽管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失败.采取更为狡滑的新殖民主义手段.但在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中,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六、帝国主义寄生性和腐朽性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是其腐朽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变成食利者,形成为一个庞大的阶层,甚至出现食利国。在帝国主义阶段,参与制的盛行,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更加分离,越来越多的资本家脱离了对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直接管理,成了专靠“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由于资本输出重要性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积聚于少数最富的帝国主义大国手中,出现了少数“食利国”。

帝国主义寄生性的主要表现:(1)各种有价证券和利息、红利的数额不断增加;(2)社会上过纯粹寄生生活的人数,百万富翁的人数不断增加;(3)资本输出的数量增加;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成为“食利国”,同起资本输出国本身经济发展的某种停滞。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表明,资本主义已由上升的、先进的阶级成为腐朽的、没落的阶级,越来越成为社会的赘瘤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是指帝国主义在垄断的基础上产生的停滞、寄生和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它是表明帝国主义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帝国主义的腐朽性由垄断的统治所产生,表明帝国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基本上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表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帝国主义阶段特有的生产和技术的发展的停滞趋势。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垄断组织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规定和维护垄断价格,同时通过剥削和掠夺海外殖民地、附属国,利用廉价的原料资源和劳动力攫取垄断利润。这样,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促使技术进步的动因大大减弱了。不但如此,垄断组织为了避免现有设备的精神磨损,收买技术发明专利权,人为地阻碍生产和技术的进步。虽然激烈的竞争使帝国主义经济的有关生产部门,有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可能有较快的发展,但它始终远远落后于其物质技术基础和科技成就所提供的巨大可能性。因此,既不能把帝国主义时期生产技术的停滞趋势理解为绝对停止,也不能用帝国主义生产的某些发展来否定其腐朽性。垄断和金融资本的统治,还形成帝国主义政治上的全面反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各种腐朽没落的现象泛滥充斥。它们一方面极力推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同时强化资产阶级统治工具,加强对人民的压迫。

二战后,帝国主义腐朽性有了一些新特点:(1)国民经济军事化。(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离不开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3)出现了新的停滞膨胀的现象。等等。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决不意味帝国主义会自行灭亡,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七、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论

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之间经济、政治跳跃式的不平衡发展,必然引起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列宁首先发现和论述了这一规律,并由此创立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的学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剩余价值规律以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作用,各个企业,各个生产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各国的发展虽然不平衡,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在帝国主义阶段,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利用最新的科技成就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输入外国资本,来加速本国经济发展。而原来先进的国家,由于原有的技术设备已落后于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原有的工业部门积压了大量投资,加上大量的资本输出,因而影响其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和腐朽的趋向。这就使后起的国家在短期内赶上并超过原来先进的国家,形成后来者居上的跳跃式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各国的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的政治、军事力量及其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相应发生变化,使原有的势力范围与新的实力对比发生尖锐矛盾。因此,按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二十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时期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引起帝国主义战争,而战争又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美国力量相对削弱,西欧和日本东山再起,也正是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的表现。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他并由此得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并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链条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使它们成为最薄弱的环节。这样,无产阶级就有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革-命的胜利。列宁的光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给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并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人民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革-命的胜利所证实。

八、帝国主义薄弱环节论

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和帝国主义薄弱环节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的重要客观依据。帝国主义薄弱环节论是列宁“一国胜利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开始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加剧,并出现跳跃式发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期内,迅速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用二十年就开始超过英国,而美国用更短的时间就超过了欧洲各国。后起的经济上飞跃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攫取更高的利润,也要求向外扩张,并要求按照改变了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对比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但是,世界领土早已被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完毕,这样就产生了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按照列宁的分析,这种矛盾的日益尖锐化,必将爆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的结果使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从而就出现了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国家的无产阶级就有可能利用战争造成的有利时机发动革-命。从薄弱环节突破帝国主义战线,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出现了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列宁认为,这就是当时的俄国,俄国无产阶级发动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开始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新时代。

九、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论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发展规律的新理论。简称“一国胜利论”。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1915年,列宁撰写《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对首次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709页)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对这一思想又作了深入论证。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空前加剧,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些原来不够发达的国家能够迅速赶上和超过比较发达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使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这就必然会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导致世界大战。战争使帝国主义彼此削弱。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上造成了薄弱环节。如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条件,领导广大革-命群众进行坚决的革-命斗争,就能冲破这个薄弱环节,使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成为可能。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能够首先在一国夺取政权;另一方面,已经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依靠已经取得的政治权利和生产资料,在同农民结成巩固联盟的基础上,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大力支持下,有可能利用帝国主义的矛盾,在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作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同时发生的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它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直至全世界胜利的光辉前景。正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往期链接

名词解释 |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死劳动、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

名词解释 | 阶级调和论、分配论、改良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

名词解释 | 唯意志论、存在、物质、运动、静止等

名词解释 | 科学社会主义、马恩的两个转变、产业革-命、生产社会化等

名词解释 |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使用价值、价值等

名词解释 | 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契约论、阶级论、人性论等

名词解释 | 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等

名词解释 | 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国家、政治、法等

名词解释 | 劳动资料、经济基础、资本主义所有制(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等

名词解释 | 历史循环论、历史目的论、历史宿命论等

名词解释 | 本原、派生、唯物主义各形态等

名词解释 |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利益、阶层、阶级等

名词解释 | 经济制度、自然经济、社会分工、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等

名词解释 | 历史、唯物史观、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决定论等

名词解释 |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主义、一元论等

欢迎更多朋友关注:

百度贴吧:马克思主义哲学吧

微信公众号:马列之声VOM

马列之声论坛:https://www.mlzs.work/ 作者:马列之声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36037 出处: bilibili

«Newer      Older»
Comment:
Name:

Back to home

Subscribe | Register | Login | N